从上古到民国 5000年极简中国武术史
2018-03-05 11:06
28649
分享到

中国武术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武术史和其他史学文化一样,有其萌芽发展和成熟完整的过程。中国武术史就是记载武术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国体育史的组成部分之一,属社会科学的范畴。中国武术名词原本未统一,历朝历代亦有不同的名称代表,如:技击、把势、武技、功夫、白打,民国17年3月15日奉国民政府第一七四号令批准备案的中央国术馆,在此时将中国武术名称统一称为国术,这是有其重要的意义,此时许多武术团体也组团到海外表演与推广武学,最著名的一件事是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简介

武术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中国武术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无不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密切的联系。从先秦出现的技击理论到汉唐、宋元散见于兵书文学史志中的资料,从明代技击理论的成熟到近现代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大发展,都渗透着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信仰、风俗民情和人们的心理特征,历史的演变是构成绚丽多姿武术发展历史画卷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武术理论(包括武术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其本质特征、指导思想上,还是在其行为方式及发展模式方面无不受到传统文化总体环境的影响,因此武术的文化形态既有本身的个性特征,亦有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中国武术史作为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总体而言,既在武术文化涵盖之内,又有自身的要素和特殊本质。中国武术史是武术文化大系统下的完整的子系统。

历史记载

中国武术起源甚早,早期的武术可以说是为了生存而搏击,所谓的搏击可能是为了捕杀野兽,或者是个人、部落间的战斗,之后武术在各朝代所重视的是在军事上的效果,而且武术是一种属于贵族专业的知识,一般人民是不懂这些技巧,尤其是在奴隶社会时代,随著时代的演进到封建社会制度,土地私有化等等发展,才有武术的民间化,形成现代所谓的武术,有套路、内外功法与门派,大约是在明朝时期才形成的,为了让大家全面性的了解[中国武术],因此将依历史上的一些资料作个简单的介绍,在文中[射箭]是冷兵器时代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武术技能。

原始时代

吃东西是生存必要条件,可是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人类也会成为别的动物的食物,找到了食物也可能被别人抢夺,所以没有尖牙利爪的人类只好靠武器与智慧了来找寻与保护自己的食物了,在新旧石器时代就发现了许多的石斧、箭鏃、古矛等器械,这已证明人类在原始时代已经发现徒手不足以捕杀猎物,所以衍生发明了这些武器,有了武器就有了他的使用方式与技巧。

黄帝时代

拳术:一般认为在古老的时代,就有两人互相搏斗的技法产生了,刚刚就也说明了,除了有武器也要有智慧来使用,在历史相关的记载中据《龙鱼河图》及《轩辕黄帝传》记载:蚩尤铜头铁额,则角觝之法始于蚩尤,《国技论略》记载:摔角其法,源出角觝,没有武器想要以小博大,需要有智慧,更要平常不断的训练,才有本钱以弱抗强,所以可以从记载中知道在战斗中徒手搏斗的技巧,这也许就是中国武术拳术的滥觴。

器械:在《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惯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由此可知当时已经使用武器来作战,而黄帝很擅长使用‘戈’,这使得它能维持领导地位,并与对抗其他部落的侵略,而黄帝所拥有的不仅是武器而已,也包含的武器使用技巧,所以可知武器的发明与使用都有其技巧,不单使用蛮力。

夏朝时代

在《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中便有专门位贵族设立的文武合一的学校了,统治者位维持其地位,必须对於军事上有专门的训练已来保护其地位,所以这些学校便是贵族的知识传授与武术教导的地方。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后羿以擅长射箭闻名,说明当时射箭是一项重要的武术技术,目前代表夏人的‘二里头文化’所出土的文物已证明进入了青铜冶铸‘戈’等兵器的能力,之前的'戈'可能是由石头所製作,当然「青铜」比石器更锋利,更不易断裂。

商周时期

拳术:《礼记王制》:凡执技论力,适四方,羸股肱,决射御角力,记月令篇记载孟冬,天子乃命诸将帅习射御角力,可以知道当初的贵族对于空手角力的搏击技术是必备课程,平日的练习与验收考核是必须的,武力是维持统治的地位必要手段,所以当朝者也把两人空手对练成绩列入奖惩的范畴,以维持平时的战斗能力,必免战事发生时没有足够的战斗能力。

器械:商周时期虽然已经有铁了,但是冶炼技术还不成熟,常用金属还是[青铜],周朝注重射箭,此时有关射箭的训练是‘礼射’,礼射分为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四种,当时已经有了刀与剑,但是并不是战场上主要的武器,车战是主要的军事战斗方式,所用的兵器以[戈]为主,《礼记·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干是盾,戚是斧,由此可知当时除射箭的技术要求外,斧或盾也是常用的兵器,一档一砍非常实用。

春秋战国

这个时期由於是从奴隶制度转为封建制度的一个时期,也就是说以前读书与作战都是贵族的权利,一般平民没有机会学到这方面的知识,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开始出现私学,如孔子的有教无类,而所教授的内容不论文武均有,孔子的学生子路、冉有、公良孺等人都是勇武出名的,后来文武分家而不同,所以韩非才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当时不仅有以剑术依附于贵族的剑客,也有教武术维生的剑士,如司马迁自称其祖先的一支‘在赵者,从传剑论显’,也就是因为教授剑术而出名,可见当时真的是百家齐鸣的一个时代。

拳术:此时作战规模扩大,步兵野战与骑兵作战取代了车战,所以在徒手技术的要求也增多了,对於勇武的人才也重视,从《管子‧小匡》: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眾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才,其罪五。可以得知道民间有专长搏击技术的人,《庄子‧人世间》载:“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是对徒手搏斗理论与技巧的概括说明,也了解到拳术技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有阴阳变化,注重技巧。

器械:春秋战国时期兵器种类法展就多了起来,有所谓的五兵,五兵是“矛﹑戟﹑鉞﹑楯﹑弓矢”或是“弓﹑戟﹑矛﹑剑﹑楯”,当时最盛行使用的兵器应该是剑,许多的名剑与剑术家都在这个时期产生,所谓的名剑有比干、莫邪(同时也是著名铸剑师)、龙渊、湛卢等等,著名的剑术家如越女,越王句践时即有《越女论剑》,而庄子也有《说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

秦汉时期

拳术:角力在秦朝称作角抵,汉代主要称作‘武戏’,这不仅是一种武术,也是这时期人们习武健身与欣赏娱乐的主要项目,关于拳术技击的技巧在《汉书.艺文志》有《手博》六篇的记载,后来的人从汉代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相错畜,相散手,了解‘相错畜’是拿摔纠缠,相散手是两人相互击打,由此可知汉朝拳术技巧以多样化,此外拳法技击技术的多样化可以从当初许多字的发明与解说中略窥一二,如挨、抵、拂等字,甚至在东汉末年都可以看到「空手入白刃」的记载,所以拳术中远踢近打,贴身擒拿摔的技巧在此时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丰富与成熟。

器械:这个时代环柄刀大量的出现,汉初时期冶铁技术也有突破性的进步,可以说已经进入的铁器时代,铁的硬度与韧度比青铜好,所以当铁製兵器与青铜兵器项互砍杀,持青铜兵器者必定器毁人亡,所以所有武器都改为铁製,佩刀佩剑相当盛行,汉承先秦的风俗习惯,民间好剑者与剑客甚多,《汉书.艺文志》有《剑道》38篇,而长兵器还是以矛与戟为主,因為这和骑兵与步战有关,但是到三国时期,矛慢慢取代了戟,当时的地方官吏都必须学习武术,《汉宫仪》:尉、游徼、亭长皆习设备五兵。五兵:弓弩,戟,楯,刀剑,甲鎧。鼓吏赤幘行滕,带剑佩刀,持楯被甲,设矛戟,习射。当然也有将兵器来当餘兴节目来舞武器,将兵器舞弄为餘兴节目起源甚早,在秦汉时期记载上可以看到有剑舞、刀舞、双戟舞、刀楯舞,当然这些武将使起来不会跟跳舞一样柔弱无力,应该能是刚猛威武,展现武艺与娱乐性。

魏晋南北朝

拳术:这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的时代,此时角力称作相扑、拍张,是一种全国上下喜爱的运动,皇亲国戚相当的喜爱,这时候也流行‘搏兽’,以显示过人体能,矫捷身手以及胆量和技艺,由於此时战争频繁,男人习武 ,女人亦习武,这个时期拳术是否有发展成为派别不可而之,但是从记载上看来拳术上的技巧已经相当的成熟了,另外一提的是马术到目前还是很重要的技能,(傅永)有气乾,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由此可知拳术与马术已是一般武人必备的技能。

器械:当时不仅骑兵用矛,步兵也用矛,当时各种器械都有专门使用技巧,可知也有一定的专门武术教授者,《抱朴子.自叙》:刀楯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术。以待取人乃有祕法,奇巧入神。若与此道与不晓者时,便可以全独胜,所向无前矣。可以知道器械有专门技术的教授,学习者可以以弱搏强而取胜,刀除了刀楯使用外,也有单刀术、双刀术与长刀的使用,棍棒的使用也是有专门的技术,《抱朴子.自叙》: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可以这时候也发展出针对不同武器如何取胜的技巧,是武术上大事。

隋唐五代

这个时期最出名的一段故事大概就是《十三棍僧救秦王》。 当时战争动乱,僧徒习武保护寺院财产与安全在当时应该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少林寺的僧人协助李世民与王世充作战,因而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嘉奖,少林寺遂以武显名,另外此时武将的產生从以武艺弓射取士,武猛谋略的荐举到武举的制度的确立。

角力在此时一样相当的风行,也十分注重技术,前衝后敌,无非有力之人;左攫右拿,尽是用拳之手,可知角力不是以蛮力取胜的天下,南北朝之后钢刀一直是主要的步兵和骑兵兵器,‘剑’已经退出了军事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唐朝军队的标準装备中,只能见到刀式(1.仪刀2.障刀3.横刀4.陌刀)而无剑式了,其中特别的一提的是陌刀又称斩马刀或砍刀,陌刀在唐朝被广泛使用,剑这时候大致上只用来当作配饰、防身器具与表演娱乐,剑术的造诣在这时期有相当大的发展,‘剑器浑脱’可谓是当时剑术技艺的一项重要指标,(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是谓三绝,可知剑术在当时是十分被重视的一项技艺,否则不会被称为三绝之。

宋元时期

在宋元时期,可以说是现代武术(民间武术)较明显的一个形成时期,如套路的形成、各式特别的武器出现与民间武术组织(可谓是门派的形成)的大量出现这跟经济体制与社会动当不安有关,当初民间武术团体抗金的组织有弓箭社、忠义社等,也有农民起义或是亡命之徒的组织如棍子社、亡命社、霸王社、天子冈等。

宋长的长兵以枪為主,长桿大刀次之,枪的种类甚多,有双钩枪、环子枪、槌枪等,刀有掉刀、偃月刀、戟刀、凤嘴刀等,杂兵短器甚多,在《武经总要》中有记载:蒺蔾、大斧 铁鞭、铁鐗等兵器,所谓的‘十八般兵器’都具备了。

宋朝人非常喜爱角抵,亦称相扑、争交和角力,同时也出现角抵、相扑社等组织,同时也有不少著名的女性成员,当然对打技术手博也是十分的盛行,相对的就出现了一些以打套路与兵器表演维生的民间团体。

这时候武术已有派别,这是在以往记载所没看到了,在山东、河北民间组织中有许多棍子社可推知应有许多不同的棍术流派,《汪涣传》中记载:以杖击石,石碎而杖全,可以知道当时棍术的使用技巧相当高,南宋红袄军杨妙真称其夫李全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在南宋《梅川行》一诗中,描述晏梦彪起义军的情况说:“招贤三尺刃如霜,夹以巨盾张朱枪。”自註说:“招贤(寨)人能製刀,‘贼’用之,又习张、朱二家枪法,说明当时的民间对枪的使用技术已经有各各不同的流派。

明朝时代

明朝可以说是武术的完备时代,诸家拳术与器械技术体系与门派大量出现,拳械谱与歌诀的发展与相关武术的著作不断的问世,在军事上有许多的创新,如杨家枪法、倭刀术、藤牌刀术、狼筅术等,而武术家北上南下,拜师求教,研讨武艺比比皆是。明朝嘉靖八才子的唐顺之《武编》、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郑若曾《江南经略》、茅元仪《武备志》、程宗猷《单刀法选》、吴殳的《手臂录》等著作都为当时的武术做了详尽的说明。   

拳术:明朝以前鲜少看到各家拳术门派的记载,在北方的戚继光《纪效新书》记载了16家的拳法,如: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猴拳、温家七十二行拳、八闪翻、巴子拳等;郑若所著的《江南经略》提到十一家拳法:赵家拳、南拳、北拳、西家拳、温家钩掛拳、孙家披掛拳、张飞神拳、霸王拳等,虽然各家拳法很多但多是专长一种特殊技法为主,如赵太祖长拳多用腿、山西刘短打用头肘六套、长短打六套用手用低腿、李半天之腿、鹰抓王之拿、唐养吾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而戚继光总结匯成三十二势综合了踢、打、跌、拿等技巧。

在唐顺之《武编》中记载了温家七十二行拳,其中所述的温家拳谱记载了拳势名称,招法使用原则与具体用法,这是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一个拳谱。 当时的手搏称为白打、角拳、搏击、打拳等,十分注重对打的技术与训练,当时武术套路中周旋左右,满片花草的走跳也越来越多,也就是表演性的套路,一般武术家都反对这种不实用的花拳,强调拳术必须能实用.既得艺,必试敌。

器械:这时期各种器械相当的多元化与丰富,在宋代就有记载了十八般武艺,但是并未说明何谓十八般,在明朝之后才具体说明虽各家说法不同,大致上是说: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这裡以代表性的两长(枪棍)两短(刀剑)为代表来说明。

刀术:宋朝以来朴刀、长刀、双刀是民间常用器械,在《江南经略》提到手刀、太平刀、开天刀、朝天刀等十五种刀,而在《阵纪》中也说的数种刀,如风嘴刀、三尖两刃刀、苗刀、雁翎刀等,而当时倭刀的传入在民间与军队不论是兵器或是刀术上都受到相当的影响,像武术名家程宗猷所著的《单刀法选》、吴殳的《手臂录》、王余佑的《十三刀法》都受到倭刀的影响而且要求刀法讲究实用。

剑术:一般来说三国以后剑就不是军事战场上的主要器械了,但是用来保身学习剑击持续流传,当时剑术家不少,何良臣《阵纪》所云:“卞庄之纷绞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主之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在加上边挚厚脊短身为《江南经略》所称使剑之家六,此外也注重古剑谱的收集,在唐顺之《武编》和茅元仪《武备志》都有提到古剑谱,而《武备志》的二十四剑法为双手剑,吴殳从渔阳老人所学的为单手剑,只手独运捷于电,吴殳恐怕这些技术失传,所以著有《剑诀》和《后剑诀》将练法要诀记载传世,强调剑要走轻灵,不同於刀的砍劈。

枪法:明朝各地学习枪法的风气相当的盛行,例如:山东、河北的杨家枪,河南少林枪,四川峨嵋枪和陜西沙家枪等,在当时较著名的枪家《总论军器》记载有十七家之多,每一家都有不同的技法与枪的规格,当时的枪法除了有基本训练(八母:扎、栏、拿、颠、捉、掳、缠、栏)和组合式练习外也注重步伐的练习(十字步、剪刀步、虚脚步、鸭脚步等)。

棍法:棍法名家在《总论军器》称有三十一家,如少林棍、大小火林棍、连环棍、双头棍、阴手短棍等,当时的棍谱除了歌诀以外也附有行路线示意图,当时对于棍术技法的记载已俞大猷所言的棍术技巧最被各家推崇。

清朝时代

清朝的军队中所使用的长短兵器种类甚多,长兵器除了枪之外,钂、鈀类兵器也佔相当重的比例,而长柄刀几乎不用了,所用的刀大多為佩刀、顺刀与短柄刀,杂兵器也不少,八旗与绿营都配有斧与镰等奇兵。

这个时期的民间武术最大特点是与气功或宗教结合,民间组织为了达成反清复明或是保卫家园组织了不少团体,当时有顺刀会、虎尾鞭、义和拳与八卦教等,由於这样的情形使得武术在这一时期在练习法上与练气大量结合,例如太极拳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六合拳气与力合,萇家拳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

武术与练气的结合分成两大类,一是在练习拳架套路中就包含了练气的功效,这以太极拳为代表,另一类是在拳术演练外另行静坐与练气来辅助,例如螳螂拳的外练铁砂掌,内练三回九转还阳功,武术史上所谓内外家拳法之分,也是这个时期因黄宗羲所写的《王征南墓誌铭》与其子黄百家所著《内家拳法》有关。

此时的武术家除了武术技术练习上要求技法的研究深入与内外交修之功,也把传统哲学思维与品德教育结合在武术教育上,要求武德与拳理、技术与修养结合,成为武术特殊的教育,武术、武艺、武学进而入于道(武道),要求全人教育的武学最高境界。许多现在著名的武术门派大约都在此时完备,例如北方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臂拳、披掛拳、螳螂拳、查、华、红、炮、潭等拳法;湖南的巫、洪、薛、岳四大家;福建闽南的达摩、大胜、白鹤、太祖、罗汉等拳法;广东岭南的洪、刘、蔡、李、莫五大家,以及蔡李佛、咏春拳、侠家拳等。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由於国人兴盛健身强国,推广武术教学,而门派的交流更加兴盛,至清末南方精武体育会、北方中华武士会成立后,全国各地也纷纷组成各种武术团体,在全国的尚武健身风潮出现了几个特色,如武术进入了学校的体育课程(也有以武术為主的学校-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在全国或地方性运动会出现了武术竞赛项目,政府成立了全国性的国术馆(中央国术馆)这些划时代的运动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1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09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