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武器——从武器视角反思武术
2018-03-07 11:20
29916
分享到

四年前,当以色列马伽术刚刚开始在中国大陆推广,我有幸参加了在上海静安体育中心举行的第一次推广seminar,主讲人是极真空手道圈的著名师范。他除了练习极真空手道、马伽术等武术外,还拥有战术教官的身份,曾为国内军警单位进行过培训(我觉得很多人应该猜到是谁了)。在那节课上,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武器是武术的延伸”。2017年末,在布拉格靶场射击了真枪实弹后,我重新开始思考这句话。2017下半年,一场不到半分钟的比武在国术界一石激起千层浪,武术的发展与转型问题再次被摆在台上。知乎上已有许多文章放眼未来,这篇文章则立足于回溯本源,从武器的视角,谈谈我对“武术”涵意的理解。

1.jpg

武术的定义,“武”、“术”,即与战争有关的技艺、技术。这一点与英文“martial art”有异曲同工之妙。武器,即服务战争的器械。若我们承认一个普遍认识,即战争是击败敌人(注意,这里未使用消灭),保存自己的手段,我们不难推出结论,武器、武术都是为了击败敌人、保存自己而生的。技艺、技术包含了使用器械的能力,但使用器械的能力并不能代表技术的全部。因此,与许多人认为的不同,武术并不只是操纵武器的技术。尽管武器技术在几十个世纪里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武术中的一些本质的东西从未改变过。在我拿起枪械瞄准的那一刻,与我在道场上握紧拳头时并没有太多本质不同;同样的,一名几万年前在丛林里拿着石矛的智人,和1965年越南雨林里手执AK-47的越共游击队员也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异。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下,几万年来一个人类战士击败敌人、保存自己的几个要素。

2.jpg

一、拿起武器的心理:

勇气是大多数人想到“战士心理”的第一要素。但在勇气 之前,是一个人从没有攻击性变为拥有拿起武器进行争斗的心理。即使一个人没有武器,但他已经做好了拿起武器的准备。一个士兵可能手无寸铁,但我们从不把手无寸铁的士兵定义为平民。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拿起武器的心理,即使他们的岗位可能不需要他们这么做。对大多数习武者而言,身体则是武器,而每个理想情况下的武者都可以在握紧拳头和握手间自主切换。与其他制造出来的武器不同,我们很难界定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处于“武器模式”,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武者身份的特殊性。在正常情况下,我们认为踏入道场的时候,一个人的身份即从普通人转换为了战士。

拿起武器的心理来自于对战斗必要性的认识。一些普遍观点认为,自然界的争斗都是由资源不足或分配不均引发的。但我们发现,即使在食物、交配权、土地、社会地位这些因素毫无相干的情况下,人们依旧乐于争斗。约翰·基根在《战争论》中引用了诺贝尔奖得主康拉德·洛伦茨的理论:“侵略是一种自然的‘驱动力’,其能量来自于有机体本身,当收到适当的‘释放因’的刺激时即会‘发泄’出来。”单个个体的争斗可以表现在道场和擂台上,之前可能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在裁判或教练员的一声口令后,就会全力以赴地拳脚相向。

而足球、篮球等团体运动也可以理解为团体争斗。但即使是锤炼个人武艺的武术,同样会被集团争斗的文化影响。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提及的“团”文化正是这一体现。通过日常对着装、等级、操练、军歌、口号的统一,建立对团队的归属和认同。道场正在不经意间继承了这一文化。身着雪白的道服的空手道习练者,在统一的口令下打着统一的动作,而带色和段位又严格划分了等级,对师长的礼仪强化了这一划分。一些空手道流派,如极真会和新极真会,甚至有自己的歌曲。这种方式建立起了一个如同军营一样的文化圈,将习练者以建立文化认同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是,普鲁士文化里士兵一生直到老年退伍都必须属于这个团队,而一个习武者在离开道场后就无须遵循这些规定。但大多数人在道场外的行为仍会被道场内的文化影响,犹如普鲁士退伍老兵依然会对自己的老长官表示敬意,一个空手道习练者也会习惯于在见到师兄弟行Osu礼,即使道场外没人规定他这样做。正是这种认同感,导致分属不同流派的两个习武者,可能会对对方的流派表示出不友好乃至敌视的态度,本质上就是“团”文化影响下,一个人对“非己”产生了拿起武器的心理反应。

3.jpg

二、操纵武器的能力:

对参与到有组织斗争的军人而言,操纵武器是具备战斗力的前提。甚至《士兵突击》里,许三多这样的外行人看来,没摸过枪就不算当过兵。对非军事身份的习武者而言,身体是自己的武器,学会操纵自己的身体进行攻防是习武的重要部分。但如前文所述,每个习武者都要谨记,武技不是武术的全部,正如不是所有摸过枪的人都能被称之为士兵一样。

三、约束武器的心理:

军队在战斗中有组织地引导暴力,在非战斗状态下约束暴力。士兵拥有了拿起武器的心理,并且学会了操纵武器,但如果没有约束武器的心理,这种攻击性很可能被转移到身边战友或无辜平民身上。军事纪律即为培养这种约束心理。对武者而言,约束自己的身体武器同样重要。擂台上,教练员或裁判的一声“停”的口令,就要立刻停止进攻;擂台上的规则限制也必须遵守。即使街头冲突,也很少有人会以命相搏,都会默认一些武力限制。道场外,管好自己的拳脚,注重自身修养,也被认为是习武强心的一部分,即我们所说的武德。是否拥有这一心理决定了一个拿着步枪的人是士兵还是土匪,一个武者是被称之为“练家子”还是“干架的”。

那么,被热兵器逐渐从战场淘汰的武术,是否就没有价值了呢?部分传武人所谓“传武是杀人技,不能上擂”,显然只把它作为一门单纯的技术来看。而技术上,杀人最方便的莫过于枪。这个时代,武术就是以最安全的方式模拟最残酷的搏杀。武术的目的,是培养一个人拿起武器和约束武器的心理,同时让他在遇到危险由没有其他更好的武器时,拥有以自己的身体为武器抵抗威胁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进行有规则约束下的对抗是武术不能回避的训练内容。从本质上说,习武者在道场内就是非士兵身份的战士,道场外是普通平民。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李小龙,但修习武术,除了锻造人体武器,更重要的是拿起武器的心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大多数习武者一生都无缘成为大师,但拥有战士的强健的身心,将是一生的财富。从战士视角理解武术,也会给武术转型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1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09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