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与太极拳相互糅合
2018-07-08 11:38 来源:中国功夫史
38495
分享到

c564c6b84872ee7587f762d3b76b59cd.jpg

一、咏春拳与太极拳的相似之处

古有“北太极南咏春”之说,太极拳与咏春拳都诞生在清朝末年,时间相近,这就有了相互借鉴的历史渊源。的确,它们之间隐隐有些丝连,并且在功法、拳法上有着相似之处。让我们拨开历史迷雾,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探索传统武术的本质,这样有利于进行武术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咏春拳为二字钳羊马,叶问系咏春为内八字步法,两脚尖相交形成60度夹角,在八卦掌的扣脚中也有这个步形,其目的都是为了稳定,而后借地之力通过踝、膝、胯、肩、肘、腕的传递把力最终传导到手上。与之相似的是,太极拳在运行中加入了腰胯的概念,称“行气如九曲珠”,也强调力源由蹬地而起,节节贯穿于力点。

咏春拳是“摊腰锁胯”,而太极拳是空腰转胯。空腰是把腰椎拉直,即以命门穴那个位置为重心,上面头大椎向上领,下面盆骨向下沉,形成对拉之势,古人叫“过三关”。拉直腰椎叫空腰,拉直胸椎且配合胸骨下沉叫空胸,这个道理就像门轴、车轴一样,轴直了才能转,所以说空腰是为了转胯,空胸是为了转肩,转腰胯就能发出螺旋力,就能改变自己的重心,就能破坏对方的重心。松肩坠肘要求一样,其目的是把肩拉开,使气下沉,重心由胸腹部下移到小腹部,并且使借地之力通过脊椎顺利地传递到手上。

另外,咏春拳的姿势和吴式太极拳的抱七星很相似,摊手与陈式太极拳的掤手很相似,其应用法则都强调中线原理,出手都要走螺旋,都讲究柔化刚发,不与对方用力相拼。

二、咏春拳与太极拳的差别

咏春拳与太极拳在功法、拳法有着相似之处,并不等于咏春拳与太极拳在训练手段和技术上都是一样的,这两种拳门的差别也很多。比如:太极从轨迹来说讲圆,讲究化劲、引劲、接劲等,走刀剑锤劲。咏春拳讲的是最短距离,特别讲究中线原理,朝面追形,不能追手打法,类似打点出刺的方式,走枪劲。又比如:虽然两种拳术都说自己是“以柔克刚”,但是太极要求“用意不用力”和“牵动四两拨牵斤”,而咏春则没有这样细化的讲究。

再比如:咏春拳要求有寸劲和听劲,那种寸劲是人体的爆发力,是明劲,那种听劲是局部于掌、腕、肘、臂的劲。太极拳讲究对劲道细化的理解,要求有明劲、暗劲、长劲、短劲、化劲、引劲、接劲和全身整体的听劲、发劲,一举手一投足,皆是太极,挨到何处,何处发放。太极拳虽也有寸劲,但这种寸劲的发劲方式不同于咏春拳,是丹田内气的抖动贯穿全身,是神、意、气、劲的高度结合。

三、咏春拳与太极拳相互糅合

经过对咏春拳和太极拳技击方法的比较,作者认为:咏春拳与太极拳在技击招式上的取长补短、相互糅合非常可行,而且大有裨益。曾荣获2000年首届佛山、广州、香港、澳门四地咏春救手擂台邀请赛85公斤级冠军的梁先生在谈到咏春拳和太极拳相互糅合时说:“首先,咏春拳和太极拳在练习关系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太极拳以架为体,散手为用,推手介于其间。而咏春拳以套路为体,散打为用,黐手介于其间。其次在身法上,太极拳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而咏春拳的身法则有耕拦摊膀、推托拉按、缠撞挂漏,曲手留中、甩手直冲、以桥占桥等。其实技击含义是非常相似的。在手法上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咏春拳最有特点的摊伏手,摊手/出则似太极的顺缠,伏手义收则似太极的逆缠。咏春拳有螺旋劲,太极拳有缠丝劲。从心法上讲,咏春拳的连消带打、以快打快与太极拳的引进落空、后发先至简直同出一辙。”

正因为咏春拳和太极拳这一南一北的著名拳种有许多相通的拳理,两种拳术在实战中的糅合就有了良好的先天基础。咏春拳在搏击时凭手臂皮肤知觉黏住对方的手,用耕、拦、膀、摊伏手等手法去击打对方。但有时两者在博击中又会出现搂打缠绕在一起的时候,这时陈式太极的快摔又起很大的作用,运用螺旋劲将对方摔倒,在摔打过程中不能用蛮力。

在咏春拳和太极拳的糅合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取咏春拳的短线消打,结合太极拳的缠丝弹抖,先曲中求直,以短桥窄马催动寸劲化解对方进攻,进而以太极拳的旋腰缠丝,由直转曲,以采拿或肘靠将其摔打重创,以佛山咏春拳的知觉、技击手法和陈式太极拳的快摔结合。两拳种所发出的功劲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只是咏春拳许多手法向内旋直线打出,兼走细内圈,陈式太极拳出拳向外旋而且带有缠丝劲,所走的是外大圈,正因如此,两家拳术在南北武术技击的相互借鉴中正好互补不足。

举例来说,咏春勾漏手是李小龙最著名的制胜手法。勾漏手的打法是手腕向外扣,手指向下,使人手可以形成一个钢钩将对方的手向外勾离人体子午线,在运用时手腕不能在整个过程灌力,要松、柔、刚三位一体才能完整统一,恰到好处。当然,由勾漏手变成横掌痛击对方身体是完全的咏春的打法,若与太极糅合,则可在以勾漏手消去对方的攻击点后,趁对方的人体子午线出现空当,顺势进步贴身靠将其打倒在地,非常奏效。又如,以咏春的伏手为例,伏手能在离身和近身搏击中完全控制对手的直捶和各路底掌,运用时是靠腕劲打对手的手桥和腿。如在离身搏击时,对手面对面瞬间向你打一拳,你在对手的拳差不多到时运用伏手将对方的拳向斜下方击打(这与太极的逆缠何其相似,只是线路短很多),再反变拳打向对手面门上,这是咏春最本能的打法。若是想将对方摔打倒地则糅合太极的身法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可先偏身以伏手引进对方落空,伏手反弹以转腰顺缠再加上腿脚的顶绊将其螺旋摔倒。

简单来说,这不过是先改化(太极)为打(咏春),再不间断地由打(咏春)变摔(太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而已。当这两种拳术糅合在一起实践时,又会变化出许多擒拿和反擒拿的手法,这是两家拳术中的螺旋劲和缠丝劲融合于一起所产生的内外旋劲的作用反应,运用者在运动中会有得心应手的知觉。只要运用者在应接对方手的同时不马上抽回,而是黏住对方的手直入,用擒拿手法将对方的关节锁住,就能用推按的手法将其摔倒在地。你如果被对方用擒拿手法扣住,也可以用咏春拳的手法化解的同时反擒对方。用咏春拳化解擒拿手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你先将肘归中,然后你的身体走偏使对方进入你的网,就能将其反擒拿后以太极的摔法击倒。

一位咏春拳名师在谈到咏春拳与太极拳相互糅合时说:“部分咏春拳习练者或者因为修行不够,或者因为旁听误信,多有否定推手的倾向,认为推手没有用或者用处不大,在推手交流时往往提出‘如果我脱手打你,你推手怎么办’的问题。实际上这里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界定脱手的性质。脱手打人实际上属于散手的范畴,已经不是推手的概念,所以用推手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能够解决的就是一个字:打。如果借用咏春拳的理论来讲,叫做‘甩手直冲’,就是在接手过程中感知对手离开自己或者脱手的时候,不要去追手,而是直接攻击对方。推手训练的目的也在于此。而这里体现差别的就是这个感知能力。谁的感知能力高,谁就能在接手脱手的过程中取得主动权,而从训练程序来看,推手训练者应该是占有优势的。”

感知能力在内家拳中非常重要,太极拳门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说法,从中可以管窥这是一个什么要求和境界,而对于这个感知能力的训练,推手功不可没。所以在散手格斗之外,推手就单独列入内家拳训练程序之一,以训练内劲和感知。而对于咏春拳习练者而言,以目前的训练程序来看,其黏手训练带有脱手的性质,相对减少了推手感应的训练时间,在相同条件下,这样做对于感应能力的提高肯定没有专门训练太极拳推手有效。这不能说不是咏春拳目前流行的训练方法的弱点与不足。应该打破门户之见,从根本上理清推手、脱手、散手的关系,达到指导各自的训练目的,博采众长,形成最合理的训练体系。所以,到这里,大家就会明白,只练推手是不完善的,只练脱手也是不完善的,推手、脱手、散手再加上相应的功法训练体系乃至哲学体系,才是完整的武学。

四、内外相合和招术合一

这两种拳术在糅合练习时应注意,不要盲目追求招式,一定要在功劲方面下苦功。如果没有将自身的僵力祛除、将腰胯练松,就不能有效地化解对手的劲力,反被对方击实。要抽出不少时间练习咏春拳反应,也不能忽视太极拳的腰腿功夫。所以说到底也是为了达到“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目的。

据有些福建咏春拳习练者的信息反馈,他们学练了杨式太极拳的桩功(无极桩功、开立步桩、弓步桩功、马步桩功、虚步桩功、根劲桩功、胯功(托胯功、落胯功、开胯功、塌胯功、坐胯功、扣胯功、转胯功)、沉肩坠肘功、吐纳丹田功和孙氏太极拳的卍字手(也可写作“万字手”),收到了技击功夫明显提高的效果。

咏春拳名师梁先生说:“凡武林中人都明白,从来就没有全无敌的‘绝招’,所谓拳无定式,任何招式在实战中能克敌制胜便是好功夫。懂得多一点总比不思进取要好,探索实践多一点总比夸夸其谈要好。”我整理这篇拙文就是想对太极拳技击爱好者和咏春拳习练者有所启迪,思考这两种博大精深的南北拳种怎样能更好地糅合应用。内家拳名师车星辰说:“在传统武术的探索研练中,‘兼收并蓄’与‘博采众长’不仅是一种提高技艺、开阔视野的学习手段,也是一种襟怀和气度。‘兼收并蓄’与‘博采众长’的前提条件,首先是对一门一派武功的系统掌握,并能在此基础上对该派武功举一反三,练精悟通,如此方能转益多家,广采博收,吸纳百家而为己所用。”诚然,研究、练习传统武术的个中艰辛只有付出努力的发烧拳友才能体会。


821996289740844670.jpg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1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09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